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培俊:医疗业有望复制中国制造在白电领域的反超|【富海分享】
发布时间:2021-01-19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在近十年间蓬勃发展,亦激发了创投资本的极大热情。从其投资前景的价值探索来看,新技术势必为传统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打开成长空间,融入国际产业循环。

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培俊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内医疗产业有望重现中国制造在白色家电等领域的超越,成为全球的产业高地,续写中国制造的新篇章。在他看来,中国技术相比先行者有更加贴合应用场景的优势,故而为资本端布局早期投资提供商机,相关产品及专利有望跻身国际相关领域创新的排头兵。

 

 

1、医疗投资重点在技术产业化

 

从简单的看病吃药,到复杂的微创手术,再到精益化分子诊断,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让人们的健康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也加速细分产业的不断发展,从而为医疗产业投资带来机遇。

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培俊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把技术比作是撬动产业发展的支点,那么资本就是放大作用力的杠杆。在他看来,中国医疗产业投资的一级市场机遇更多地在于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而这也决定了投资机构要在早期项目做出布局。

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成熟期项目的投资收益相对较低,这与制造业、周期性行业投资逻辑有所差异。王培俊告诉记者,也是市场供求关系使然,“医疗健康的投资有一定逆周期色彩,即很多项目的成长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在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医疗项目上市确定性较强,PRE-IPO估值偏高,追求一二级市场套利的收益率未必高。创业投资聚焦早期项目是合理的选择,主要分享技术产业化的收益。”

在他看来,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不能仅以IPO作为标尺衡量好坏,因此他把基金的配置设置成为均衡配置型,即1/3早期、1/3成长期、1/3成熟期的Pre-IPO项目,这一思路从东方富海早期的专业化基金运作时期就已开始贯彻,即便在综合型基金也强调专注早期项目的思路。

王培俊介绍说,最早的综合类基金设立于2007年,彼时也投出了像我武生物、扬帆新材、南京健友这样的上市企业;后来在东方富海转型专业化基金运作之后,2016年又设立了富海博晖(杭州)健康智慧医疗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首期规模3个亿,投了21个项目,配置在技术领先型的早期项目阶段。

他坦言,随着规模的扩大,投资向后期延伸是必然的,但依旧会倾向于均衡配置思路,但重点关注早期项目是富海医疗坚持的策略。

 

2、创新的工程化趋势助力“中国技术”的崛起

 

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已在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技术产业化进程领先中国,但往往是基于十多年前的陈旧技术,重新改底层技术,存量成本太高。中国医疗产业的历史负担小,而且全球生物工程、医疗产业处于创新的工程化过程中,“中国技术”具有后发优势,有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为相当多细分领域带来跨越性的进展,为产业链创造价值。

“这有望成为中国继白色家电、电子消费领域反超世界先行者后的又一次机遇。”王培俊表示,这将会给中国医药、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各细分板块都带来产业性投资和发展机遇,融入国际产业循环,甚至跻身国际相关创新领域的排头兵。

具体而言,他认为分子POCT是中国技术开始领先世界的一个缩影。分子POCT在密闭的反应槽中做到微型化、自动化、集成化的分子检测,检测过程安全、快速、高效。相较国外同类设备和试剂,国内的领先企业已经能够实现在性能相仿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

东方富海参与了POCT相关技术产业的投资,在王培俊看来,中国的技术虽然比世界一流水准还有差距,但正在逐渐缩小。在医疗设备和器械方面,国内的同类产品在很多方面比欧美原研厂家考虑得更加细致,更加贴合应用场景。

所以,东方富海投资覆盖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据王培俊介绍,医药投资比例会占到一半以上,医疗器械会占到30%,剩下的部分为医疗服务,重点关注在技术优势及其产业化进程,邦耀生物就是东方富海在当年所投资的早期项目之一,目前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领先业界。

 

3、强调基本面调研应对同质化竞争

 

尽管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蕴藏着无限商机,但获国内资本关注医疗投资却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于2009年医改之后,医疗需求开始释放,但也滋生行业同质化竞争,创新、创业、创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创业者而言,最大的困惑就在于无法构建技术壁垒而被倾轧;而对机构而言,盲目跟投只会在未来的市场中被证伪,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支撑的所谓成熟企业很有可能会在行业洗牌中受到严厉的冲击。

王培俊告诉记者,医药跟消费品最大的差别在于产品本身,临床意义是基石。“如果技术缺乏适应症的生物学意义,就难以向产业化的过程迈进,即便有了产品,也难以在同类型产品中体现出优势,而药物活性、不良反应、生物利用度、耐药性等均需考量,创业者无法脱离现实需求闭门造车。”

对此,他认为创投机构必须基于产品价值做底层判断,然后考量通过资本跟商业模式的叠加放大其商业价值。“特别在多元化退出通道打开之后,我们更需要对企业基本面严加把关,避免创投资源浪费。”王培俊说。

欣慰的是,王培俊感到中国的创业者团队中,不乏有战略格局的复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商业,懂得取舍。作为投资机构来说,他更愿意扶持相关人才上马。他坦言,未来不仅仅要挑选赛道,还要选择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们能放大自己的优势,弥合自己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