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富海陈玮: 我的20年投资心法(下)
发布时间:2021-03-24   信息来源:肖冰投资圈

本文为陈玮访谈下篇,主要分享他经营管理东方富海的心得体会,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比如,如何才有可能投到挣一百倍的项目?为什么经历两个基金周期才决定一个GP的基因?他职业生涯里两次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成长道路上的“四个运气”,又是什么?东方富海设立了一个“9000基金”,有什么特别意义?如果个人投资者想投股权基金做LP,哪种方式更适合?

01我跟我的团队说,我一定要做一个投资变现挣一百倍的项目,这个标准不高吧?

 

肖冰:东方富海现在创办14年了,这也可看作是你用心打造的一个作品,0到10分,你打多少分,比较满意的地方在哪,同时你觉得什么地方还有待提升?

 

陈玮:我大概打6.5分。

 

肖冰:东方富海也是国内人民币基金的佼佼者之一了,为什么会给自己这么一个不是很高的分数?

 

陈玮:我之所以只给一个比及格高一点的分数,是我觉得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回过头来看,我们东方富海的价值观里面,第三条就是不断反思与创新,我每年都在复盘我们过去投的怎么样,过去大多赚钱是靠运气来赚钱,而不是靠逻辑。中国未来十年才是决定一个GP卡位的十年。我一直说,我们第一阶段重要的是什么,走过了生死线,活下来;第二个阶段就要把这些东西好好总结起来,比如我想总结一下,这十四年投了这么多钱,投的企业也上市了快60家,但客观的说,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我还没投到。

 

所以我跟我的团队说,我一定要做一个投资变现挣一百倍的项目,这个标准不高吧?我说的所谓伟大的企业,市值要做千亿以上,这辈子一定要干一个这个出来,要不然死不瞑目。要投到一个伟大的企业,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并不是投资到IPO就算成功了,有的企业IPO了但最后还退市呢,你要投资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我能吹牛,我儿子能吹牛,连我孙子都能吹牛的企业,当然也很难。为什么我们东方富海没投到马云、马化腾,我说对不起,马云、马化腾几百年才出一个,我们根本没有那个福报,我们还正在修炼,我们希望以后投到下一个马云、马化腾。

 

肖冰:现在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修炼,使我们投到一个伟大的企业?

 

陈玮:往早走,往技术走,靠逻辑赚钱,靠服务,靠生态赚钱。未来东方富海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平稳的投资机构。我们东方富海有个特点,挺有意思的,我们在外面的社会形象不错,觉得我们比较正面。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管了三个国家级的基金:一个是皖江物流产业基金,2011年成立的;第二个是中日节能环保基金,这个中日两国政府发起设立的基金是东方富海在管理的,这个基金的管理人是全国海选的,比我们牛的人很多的,能拿下很不容易,从目前LP的反馈来看,对我们的管理能力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三个就是财政部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目前也是由东方富海委派的专职团队来管理。在中国民营GP里面,能管三支国家级基金的并不多的。

 

但我为什么给自己打6.5分,我认为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我们每年都在进步。现在是东方富海这14年里最好的时候,我原来经常讲课说一个理论,我自己总结的,两个基金周期才决定一个GP的基因,美国要二十年,中国就是5+2、就是14年,你必须管够两个基金周期你才能说自己怎么样,这个行业最高的门槛是时间。

 

肖冰:为什么不是一个,而是要两个周期呢?

 

陈玮:一个周期决定不了,有个运气的成分,有的人管基金,第一期挣10倍,第二期就亏钱了,美国四分之一的机构,一辈子只募过一个基金,第一个基金同时也是最后一个基金,中国市场同样也是容不下几万家GP的。

 

肖冰:现在东方富海在同行的定位是什么?志向是什么?

 

陈玮:稳定、长久,我们现在求这个,不大起大落,安全稳定特别重要,尤其在中国这个环境中稳定比什么都重要。这个行业残酷在什么地方?这个行业残酷在:一旦你做坏一个基金你就出局了,没有第二次机会。

 

肖冰:怎么能做一个成功的基金呢?

 

陈玮:所以不能按照运气投资,要有自己的逻辑,要基于研究,要基于趋势判断,要把自己投资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结合起来做。就每个股权投资公司来说,虽然从项目看大家可能都投的差不多,但是每个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基因,否则你就会变成撞运气,撞上了就好了,撞不上就死了。

 

02国有创投企业有两家干得比较好:深创投和毅达资本。核心就是团队加机制

肖冰:在你看来,要成功运作一家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最关键的是什么?

 

陈玮:两个,第一个团队,有经验、志同道合的团队特别重要,有经验表明有专业优势,志同道合表明价值观一致;第二个就是机制,我们这个行业就是人和机制,没有机制大家不会为情怀干活的,而且老板的情怀和员工的情怀理想根本不可能一致。我当年到深创投的时候,我的标准是这样,谁给我钱多我就去哪,哪个地方轻松我就去哪,我是这样的逻辑;等当了老板我就不一样了,我就看到未来了,我要做长久。你现在想想,国有企业在全世界都不容易干好,中国国有背景的创投企业有两家干得比较好——深创投和毅达资本,后者由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改制来的。深创投也来跟我交流过意见,毅达也来跟我聊,我干过国有,现在又做民营。深创投有今天就是机制好,品牌好、待遇高,做事有成就感。说白了,核心就是团队加机制。东方富海让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么多年我们这些老同志都在,我们团队流失率很低的,人民币基金中我们号称流失率最低的。

 

肖冰:这好像是你们的特色,你们合伙人的机制,是吧。

 

陈玮:我们的特色就是,我们合伙人没有人数限制,成熟一个就提一个,当然我们也有标准。我们是三级合伙人制度,公司层面一级,每个基金里面的主管合伙人是二级,每个基金里面还有合伙人叫三级合伙人。一级就是享受全公司的待遇,二级就享受所管理基金的待遇,三级合伙人在基金里面体现待遇。我经常讲一句话,钱不是我发给你的,是你自己赚出来的。东方富海有七条军规,最后一条是先赚工资后赚利润,什么意思,先为自己赚工资,后为公司赚利润。公司一年给你五十万,你要先看你干的这个活值不值五十万。所以我们这个平台是什么,每个人都清楚我做这个项目成功了我能分多少钱,项目一投完了就确定的,大家都签字画押,不会到最后这个钱拿不到了。

03我职业生涯里面碰到两次最大的挑战

肖冰:你过去职业生涯中,碰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玮:我经常讲,东方富海离倒闭只有6个月,每次金融危机都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我是06年出来的,我07年募第一个基金,9个亿,当时中国最大,08年美国次贷危机,我们的基金规模立马缩到3.26亿。

 

肖冰:怎么回事?

 

陈玮:LP不给钱了,金融危机后,没钱给了。

 

肖冰:也就是说这9个亿并没有一次到位。

 

陈玮:分期的,原来准备分五期到位。到了二期以后,LP说我们自己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没法给你。LP全是民营企业,基金成立的时候说好给我9个亿,在那个时候很不容易的,我按9个亿收管理费,一年1800万。三期的时候就没钱了,对方说给不了钱了,在外国是很严重的事,要赔管理费的,但在中国咱们还能干这个事吗,人家LP是帮我们的人。但基金规模立马减少到3.26个亿,一年才拿700万不到的管理费,我们一年要花1200万。有可能养不了这么多人,但你一旦裁员,对公司的口碑和未来发展会非常不利。

 

肖冰:你是怎么应对那次危机的?

 

陈玮:我去外面借钱给公司运转和投资,前后一共借了8千万。包括我们在基金里面还放了钱,所以我很感谢我们的一个境外投资人,前后给我们借了将近四年。这不是小钱,国内很难借到,那个时候,我们公司靠8千万,熬过了那一关。

 

肖冰:说明确实你人品好,口碑好。

 

陈玮:还有另外一次危机,2012年的时候我们东方富海刚刚募完三期基金,三期的资金刚刚投了一大半。那时候市场很差,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太阳能行业全面崩盘,我们投了4个太阳能项目,投了2.9亿,全面崩盘,占了我们25亿基金规模的差不多10%还多一点。所以《21世纪经济报道》写了一篇报道《东方富海光伏产业投资危机》,其实不是我一家,很多机构都投了,但就专写我。这个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历练,为什么2012年以后我把基金改成专业化了,就是因为当时我们有投机心理,当初我们已经知道太阳能发展到顶峰了,但是我们觉得那家企业利润太好,我们就赌了它IPO,没想到不到一年整个行业垮了。那个时候才痛定思痛,这一篇文章对我们的影响极大,LP把我们骂的狗血喷头,当然最后我们把资金全救回来了。

 

肖冰:你通过什么办法把资金救回来的?

 

陈玮:四个项目死了两个,后来太阳能这个行业又起来了,熬了五年起来了,通过并购重组借壳上市,把资金收回来了。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们影响很大,所以为什么搞专业基金,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能去投机。

 

肖冰:把一个坏事变成了好事,这也是一种能力。

 

陈玮:不能因为这个把自己陷进去了,最后我们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投资人反而更认可我们,你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才能做得越来越好。

 

04阚治东是我从事股权投资的第一个老师,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

肖冰:今年是你在创投行业从业二十年,1999年,你从荷兰做访问学者回来,到了深圳这块热土上,那年35岁,身份是大学老师。在你的书里面,你说当年深创投的老总阚治东只面试了十多分钟就把你招进来了,在你看来当时是什么因素,让阚总在这么多应聘者之中这么快做出录用决定?

 

陈玮:1999年之前,我一直在当老师,十几年了,在荷兰商学院去访问学者,学习一年以后,99年我回国。荷兰那一年的学习给了我很多震撼和启发。原来我在大学做老师,也去厦大读了博士,我在荷兰读商学院才发现,这里的教学跟我们原来见的不一样,案例教学,而且那里给我们上课的很多老师都是既有博士学位,又在企业当过高管的人,讲的东西让我耳目一新。我觉得我们在国内高校天天讲课,纸上谈兵,看有没有机会去实践操练一把,所以这个时候我下了比较大的决心,离开学校干脆下海就到深圳来。

 

那个时候深圳创新投刚成立不久,我不是深创投集中招聘进去的,我是投了一个简历,大概在99年底,就通知我来面试,我记得那个时候是李万寿(注:当时在深创投担任副总裁)负责面试我,跟我聊了大概一个小时,聊聊我的经历,看看我的背景,他们觉得我背景可能还不错,因为当过大学老师。

 

肖冰:而且还是毕业于厦大的会计学博士。

 

陈玮:然后又在国外呆了一年,李万寿就问我想做什么,我说想做投资,但当时投资没位置啊。他们可能觉得还得给我安排个领导职务,那时候程厚博(现在也是东方富海的合伙人)在投资部当总经理,我就说要不然去会计部干财务算了,李万寿说应该去研究部,但我其实不想去研究部,因为当时换个环境,就是想搞点实务,不想做大学那样的研究工作了。李万寿说研究部也挺好的,我就想反正来一个新单位先呆下,就答应了去研究部,刚好我也对这个行业不了解,当时搞不清楚股权投资是怎么回事,通过研究了解清楚也挺好。李万寿说阚总刚好也在,你要不要见一下?就这样到见阚总,时间很短,第一个感觉是当时阚总比我想象的年轻,因为阚总已经很大名气的人了,第二他这个人也很简明扼要,他跟我聊了一些,觉得我的经历还不错,欢迎你来,大概就十来分钟,所以就非常顺利地进入到这个行业。

 

肖冰:你说阚治东是你从事股权投资的第一个老师,能不能说说你眼中的阚治东?

 

陈玮:那个时候中国本土的创投刚刚开始,实际上创投也就是95、96年引进的中国,个别公司在做,真正的开始就是在98、99年,全国开始做,当时的大背景是创业板要开。我跟老阚共事就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他2002年底就离开深创投了,去了南方证券。我觉得老阚这个人身上有三个特别的优点:第一个,这个人非常正直,也很廉洁,因为那时候经常来人给你送个茶叶送个小礼品,他把所有的礼品全部交到办公室,年底的时候给大家抽奖。第二,特别讲究程序,公司有一套程序,不是说他自己说了算,而是自下而上一套严格且透明的程序,必须走完所有的程序。第三个老阚有一个优点,他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方向性的判断、战略性的判断上是很有眼光的,这和他过去的经历有关,很年轻就是大公司的老总了,所以他在金融行业具备战略性的眼光。

 

肖冰:对于第三点,请你举个例子。

 

陈玮: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深创投的政府引导基金方案做得不错,这个最早是阚治东做的,在武汉了做第一个,把当地政府资源和深圳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在当地寻找投资项目。所以深创投的成功,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有阚治东的因素。第二个,深创投现在对管理团队有个非常好的激励机制,这也离不开老阚。

 

肖冰:你在他那里学到什么呢?

 

陈玮:我原来没在企业干过,第一次到企业干就碰到了阚治东,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老阚就是专业人士,就是干活。他很正直,很刚正不阿,人家叫他“阚二毛”,只赚两毛钱,请人吃饭他都在投资大厦旁边的北海渔村,喝酒也是喝很便宜的酒,不铺张浪费,他一直是这种风格。第二个就是程序化的机制,我们东方富海有一句话叫“没有秘密,只有原则”,你看我们的装修,所有地方都是通透简洁,这是我追求的,做投资也是这样,你知道我在干什么,我知道你在干什么,程序是透明的,很简洁,老阚是我第一个启蒙老师,到现在我依然很感谢他。

05什么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运气。我成长道路上的“四个运气”

肖冰:在个人成长道路上,你觉得有哪几个比较重要的契机,而且你当时是怎么分析并抓住这些机遇的?

 

陈玮:什么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运气。我自己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天资很聪明的人,相反,我天资有点愚钝,但是我这个人与人为善,情商还可以,我觉得老天是不负这些人的。我觉得我有几个环节可以和大家说说,当然从大的看,上大学这个环节很重要,我上大学特别有运气,我高考那年本科线是310,我考了312,比本科线高两分,你上不了本科后面的发展肯定受影响。我们那时候200个毕业生,只有8个人考上本科,那时候在兰州不懂事,我们调皮捣蛋,天天打架,没人学习。

 

肖冰:我看你的籍贯是四川泸州。

 

陈玮:在四川呆了六七年,之后跟父母去兰州了。你说没有这个312分,你就上不了大学,而这312分里面的构成,别的不讲了,我数理化不太好,就文科好。那时候天天调皮,成绩不怎么行。后来呢,人总是好面子嘛,别人考上大学我如果考不上,那我是受不了的,所以那时我心想一定要考上大学。我是81级的,那年高考在考数学之前,就像冥冥之中有定数的,我们那个数学老师,他早上监考英语,下午监考语文,第二天早上考数学,他在门口等我们,说你们几个调皮捣蛋的,平时不好好学,你们如果愿意今天晚上到学校来,我再给你们辅导一下。你说明天就考了,有谁去啊?结果就我们五、六个人去了,都是学习不好去的,我刚好没事干就去了,老师说你们平时不好好学,我看了今天的语文和外语,我猜一下出题思路,我给你们猜四道题,果然最后猜中了一道八分的题。这是我的第一个运气。

 

我第二个运气是上了厦门大学,读了我国会计学泰斗葛家澍老师的博士。读博士之前,我在兰州商学院上班,本来要先考外语,拿了硕士学位之后再去考的,我用同等学历提前去读了博士,等于提前读了博士,要不然还要等一年。说起来很巧,我去考厦门大学的时候,跟葛老师并不熟悉,我那个时候不知道考博士需要和导师比较熟悉,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想要考就考个全国最好的,我就去了,笔试考的还不错,在面试的时候葛老师的笑容和他问我的问题,我就感觉我基本能上,当时很多人考嘛。

 

我第三个运气就是稀里糊涂的到了深创投,本来我去深交所,那时候交易所的老总说我们因为创业板推迟的原因而人事冻结,准备过一段时间再招人,我心里想人事冻结进不去也就算了不等了,就这样去了深创投,我也不知道深创投是干什么的,是我一个同学说的,我就递了一个简历。

 

肖冰:那个同学也算你的一个贵人。

 

陈玮:是,这也是个运气。我还有一个运气,就是最后出来创业,实际我不想创业,我一直在国有体制呆习惯了,我创什么业?这其中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后来我就跟程厚博(深创投的同事,现东方富海的合伙人)说干脆不干了辞职,自己出来做做。你看我们从深创投出来的那个团队,那时在深创投待遇多好啊,我们出来后待遇都降到底了,在深创投一年一百多万,来了以后一个月两万块,开始干自己的事,他们都愿意跟我出来,而且我的团队前后一共十个人跟我出来,为了避免对深创投影响最大,在我之前一部分人辞职,我辞职后再一部分辞职。大家还是为了理想,为了“谛诺之约”,就是我们东方富海06年成立的故事,东方富海成立还有点情怀。

 

肖冰:那目前为止对你个人成长影响比较大的人,都有谁?

 

陈玮:我觉得两个人对我影响比较大,一个就是我的博导葛老师(厦大葛家澍教授),他是我见到少有的好老师,不仅在他专业上,你在他那可以看到最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那些可贵的东西。

 

肖冰:什么东西呢?

 

陈玮:第一,人格上是极其高尚的;第二,专业上都是极其强的人;第三,这老先生那么大年纪了,还有极强的学习精神,他甚至有很老旧的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精神,是把学问和做人放在一起的。学生对他的评价都特别高,老师的人品和学问都是非常高尚的,非常正派,所以做学生的自然都小心谨慎,不敢不做好,做不好会砸了老师的牌子,无形中他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东西,当然他的无形资产、他的品牌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

 

第二个就是老阚,我从事投资第一个碰到的老师就是他,前面已经说了。

06我真正想干的是去做天使投资和教书:投早期项目,教创业者如何创业。我们现在做了一个“9000基金”

肖冰:跟人交往,你比较欣赏或者比较看重对方什么品质?

 

陈玮:诚实,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喜欢简单的人,我们投资项目时,喜欢简单的股权结构,简单的商业模式,简单的技术,简单的人,所以我和人交往很简单,大家都在一个频道上,非常简单。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说,我是“出家人不打妄语”,我是没有时间去打妄语,咱们就直接了当,简单清晰,这个是特别重要的,这是我为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大家观点可以不一致,都摆在桌面上说,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

 

肖冰:平时您是怎么学习充电的?

 

陈玮:现在没有系统学习的时间了,现在的学习就是通过手机学习,微信就是最好的学习平台,因为我读书读的比较杂。另外,我虽然去讲课,我也去听课,比如有些中国商学院的老师,尤其是外教,他们讲的真好,那些老师给你的方法论真的很好,启发我把这个方法论如何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聪明的人,有独特的视角来告诉你一个方法,或者一个观点。现在不管读什么东西,我觉得有一个好处,不会孤立来看,会和自己现有的知识架构和工作结合起来。

 

肖冰:你是怎么来分配安排自己时间的?

 

陈玮:我现在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这个,我每天都在应付,因为每天都排满了。我们有600个LP,投了400个企业,每年还不算新的,一个人见我一面,一年还要出差大概100到120次,这种节奏怎么应付。所以东方富海有一点好处,我们正在平台化,我们各个专业基金都是因人设事的,有人才有基金,有人才有这个事,我不会想干一个就干一个,我必须找到合适的人才干,所以心理上会轻松很多,虽然忙,但是还算好。

 

肖冰: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陈玮:投资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想做成一个走得长久的投资机构,我希望在未来,别人评价我和东方富海时:“这个机构还可以”,就行了。

 

我用人,我提我们公司合伙人,或者我们公司部门老总,我都会说一句话,这个机会是我给你的,但评价不是我给你的,评价是大家给你的,过两年大家觉得陈玮用这个人还可以就行了。

 

肖冰:你这个用人标准是什么?你会给什么样的人机会?

 

陈玮:三个,第一个格局要高,第二个专业能力要强,第三个文化认同,认同东方富海,专业能力要强,还有就是大格局。

 

肖冰:你有没有退休的打算,还是一直做下去?

 

陈玮:我不会像巴菲特那样,我从来没想过,我的梦想是在60岁之前退休。

 

肖冰: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因为你今年是55,你五年之后退休?

 

陈玮:我以前说过55岁退休,没实现,实际上60岁不一定能退,比如我们新的一期基金又签了十年,我是GP董事长和基金关键人,这是我的理想,我内心中就是想干这个事。当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可干的,我是三年前开始学画画,画油画,我说我要干一件事情从来没干过的,我又不想从基础开始学,我就直接画,当然别人也很给面子,我的画都拍卖了,给我们关爱基金募了一千万。人这一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要做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张弛有道,殊途同归,做投资,画画,做人,最后都是一样的。

 

肖冰:这个我同意。

 

陈玮:既远又近,放下就是提起来,当我真的在画画上有成就的时候,可能我在投资上的成就也是自然而然。我所谓退休可能不是完全离开这个产业链,我可以培养年轻人,比如我们现在搞了一个基金特别有意思,叫“9000基金”,90后加00后,加起来就是“9000基金”,我们这个基金LP就是一共9个深圳小孩的家庭,都是海外回来的小孩,主要是90后,这些人每家用孩子的名义出900万,我们公司再出一份900万,一期刚好凑成9千万,就做天使投资。我们现在在深圳已经开始做第二期了。

 

肖冰:这九个小孩也参与?

 

陈玮:也参与,我们大量的线下活动让他们参与,让他们家长也参与,让孩子了解股权投资,学习看项目,很多线下活动搞的很有意思。

 

肖冰:也就是说,不管是60岁退休,还是慢慢更多精力放在东方富海之外,到时你想去干什么?

 

陈玮:我真正想干的是去做天使投资和教书。投早期项目,教创业者如何创业,但是我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我还带着钱去的,我希望让年轻人创业的时候少走弯路,把我二十年的所学能够传下去。 

 

我退休以后我可能会办一个东方富海的创业班,我会带着基金去,我会专门做一个基金是围绕这个班来做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布局了,班上的学员就是创业的人,我们再通过大家互相交流培训学习,然后帮助他,同时给钱。

 

肖冰:你这个老师情怀非常重。

 

陈玮:因为做老师这个习惯了。

 

肖冰:以教来引资,以教来投项目。对于年轻人想从事这个行业,你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做什么准备?你刚才说天分很重要。

 

陈玮:所有年轻人应该从别的行业开始干起,先别干投资这个行业,先从别的行业做完了再回来。

 

肖冰:这个为什么呢?

 

陈玮:不要直接进入投资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行业,资源整合的行业,老外都是在别的行业干成功以后才干这个行业的,所以年轻人如果一开始就进入这个行业当然不错,但是我建议他们最好在工厂呆过,在其他行业呆过,至少干几年。

 

肖冰:什么样的人不太适合做这个行业?

 

陈玮:心理比较强大的人才能做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很纠结的,钱投出去不归你管了,好了坏了就是别人的了,你要和企业家有共同语言你才能干这个行业,你只有自己变成企业家,你才有可能做这个行业,所以对自身的要求实际上是比较高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肖冰:如果个人投资者想去投股权基金做LP,你觉得适合个人的投资方式是?

 

陈玮:个人LP去投母基金,母基金再投GP,比如你个人一千万想投给红杉,很难的,但如果你投到一个母基金,这个基金规模10个亿,再投红杉不就很容易了吗,到时条件也很容易谈,就这个道理。所以中国缺机构LP,缺母基金,母基金空间也很大。

 

肖冰:个人投母基金,比他直接投GP好在哪?

 

陈玮:第一个,你个人不能够对GP做尽调也没有专业能力,GP也不理你。第二个,每个基金对LP都有认购的起点金额,如果是上千万起,那你只有五百万怎么投啊,所以你就通过母基金来投,母基金是专业机构,它有话语权,可以选择GP、审查GP。

 

肖冰:对于股权投资行业,你还有什么想表达的吗?

 

陈玮:这个行业方兴未艾,中国的股权投资的好日子还没真正到来。

 

肖冰: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

 

后记:虽然在访谈中,陈玮自称“目前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对自己时间的分配安排”,但肖冰能感受到他是一个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非常勤奋的人;在谈到投资的话题时,他对达晨肖冰、松禾厉伟这些同行的赞美与欣赏,是自然流露的。在肖冰看来,陈玮是个真诚坦荡的人;他对自己一手打造的东方富海只给出了6.5分的评价,将“东方富海离倒闭只有6个月”常常挂在嘴边,以及将自己的成功主要归因于“运气好”+“与人为善”,可以看出陈玮又是一个追求极致,谦逊内省的人。

 

陈玮把退休年龄一推再推,原来是55岁,现在是60岁以后,正如他所说:“我现在坚持看项目,现场体验太重要了,你在现场看到了他的技术,他带来的产品,改善世界的这种产品,你会很激动的,所以这个行业会让你一直做下去。”所以,这种来自精神方面的巨大激励,会让陈玮在投资这条路上一直乐此不疲地走下去。

(全文完)

 

采访者:肖冰(冰哥),现任前海宜涛资产总经理、基金经理,吉林大学新闻学士、企管硕士,1992年7月起先后任职于工商银行、证券时报、博时基金,在金融媒体与资产管理行业从业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