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午9点的富海卡座里,实习生小林试图把一部分工作丢给Deepseek,调教了半天也没达到想要的结果,没办法,只好牺牲午休时间手动完成。那个中午除了疲惫,他其实还有点窃喜‘果然AI还是暂时取代不了我的!’”这个夏天,32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由投资人、被投企业等推荐的实习生,像一颗颗带着“推荐人印记”的种子,散落在投资前台、投后管理等各个部门。他们带着校园的锐度与对行业的好奇,既在学习“如何做投资”,也在用新视角叩问“投资该怎么做”。▼
他们是谁?
他们是一组无法被简单定义的“变量”——有人用Python量化私募基金的Alpha收益,也有人用《庄子》解读风险管理的平衡之道;有人在拉斯维加斯CES展台上演示AR眼镜技术,又能在周末凌晨5点飞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上百位创始人交流,锻炼自己看项目的眼光。
部分实习生照片他们是“矛盾”的共生体——哥伦比亚大学量化经济学背景的小董,用NLP和ML做出专门给投资人检索不同科技赛道技术论文及研究报告的系统,却也心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用同样的方法搭建出兼具心理评估与情绪陪伴的AI chatbot平台;也有人刚完成某豪华列车的估值测算,转身又在校园零食创业中实现2000英镑盈利;白天审核IPO财务底稿,晚上运营跨境电商平台。
▲部分实习生照片
他们在做什么?
在富海这座未来投资人“孵化工厂”里,来自顶尖高校的年轻人不只是机械化地完成书面工作,而是以投资人的视角深度参与基金运营的全流程——从行业研究、项目尽调,到初审会与投后管理,全方位锤炼专业能力。实习生们还有机会向创始人和行业专家直接提问,从最初的“稚嫩发问”到逐步切中要害,从对技术一知半解到侃侃而谈,实现了从学生思维到投资人思维的跃升。在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实习生们也逐渐熟悉一级市场的运作规则,深知投资人找项目如沙海淘金,由此养成了主动寻源的思维。有的实习生会主动报名参加 AI 大会,化身“社交达人”寻找潜在的“明星项目”;他们会主动索取并筛选 BP,力求练就如导师般敏锐的项目判断力。遇到认可的项目,还会反向推荐给导师,并主动约会讨论。依托富海的平台,实习生们积极参与各类行业研讨会,聆听各赛道泰斗级专家对行业的深度解析。所获知识不仅局限于单一领域,更促成了多维度的成长,为未来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们的实习报告里,出现最多的词是“真实”——真实的尽调不是课本案例,真实的投资需要平衡理性与温度,真实的职场成长是“被信任着解决问题”。而对我们来说,这些由投资人、被投企业等亲手推荐的年轻人,不仅是“实习生”,更是机构与未来的连接者。
如何投资“未来投资人”?
当这些年轻人走进东方富海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管理他们”,而是“如何激发他们”。这些Z世代的思维里藏着我们未曾察觉的视角,他们的矛盾与多元,恰恰是投资行业最稀缺的“非对称认知”。我们常强调“行业认知”和“赚认知的钱”,但真正的认知突破往往来自跨界碰撞。因此,我们对实习生的建议是:坚持深度研究。实习周期或许仅一个半月,能参与决策级项目固然幸运,但若仅从事基础工作,也切勿松懈。主动选择感兴趣的赛道或企业进行研究,并将成果与团队分享——这种自驱力,正是优秀投资人的核心特质之一。教育的本质不是填充,而是点燃。带教这些实习生的夏天,让我们重新理解了“导师”的定义:我们不是领路人,而是“杠杆”——用经验撬动他们的潜力,再用他们的锐度反哺行业的盲区。当他们离开时,留下的不仅是工作成果,更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未来的投资人,或许正在用我们尚未学会的语言,重新定义“价值”。借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个夏天未完待续,他们的故事,也是东方富海“发现价值、培育价值”的另一种注脚。少年之所以为少年,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股振奋人心的行动力,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想到便去做。如果你也想成为下一颗被发现的种子,欢迎投递简历至HR@ofcapital.com。富海期待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