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至下再三强调,要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这句话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好像系统已经默认,金融就不是实体经济。。。
(金融:青天大老爷!我比窦娥还冤哪!我从来没有说自己不是实体经济!谁见过国家有文件规定实体经济的范围不包括我了?)
同时,又有很多人说,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不够;还有人说,PE等投资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不够。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同样也仿佛默认了资本市场不是实体经济。。。PE投资不是实体经济。。。
这还用问吗?难道不是路人皆知的常识吗?未必。
要讨论有没有支持实体经济,首先应当界定什么是实体经济。
首先的首先,界定啥是经济。
经济一词,来自“经世济民”,是一个远比现在要广泛的巨大范畴,基本是治国平天下的概念,诸葛亮那个级别才能玩转的东西。在汉语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与economy相对应,最后选择了“经济”。有辞典说,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有点笼统,只能用于考试答题。度娘认为,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似乎更为准确。
从这个概念出发,从历史上看,最早原始社会的经济只有打猎。。。要打活的,捡死的没有技术含量,应该不算吧。。。那磨骨头针去换吃的呢?笔者假装没看见这个问题。。。
然后农耕文明出现,农业加入了经济;再后,有了服务业;最后,有了工业。直到现在,经济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划分仍然延续。还排了个英雄座次,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注意,服务业的出现,实际上早于工业,但由于长期不成气候,在排序上被挤成了“第三产业”。
问题来了,这些经济成分中,哪些才算是实体呢?不少人觉得,只有农业和工业这些生产具体东西的才是实体经济,其他不算。笔者认为,这个答案对不对,要看你是在现在回答,还是在几百年前回答。
古代中国基本没有工业(手工业不算工业哈,而且工匠精神往往被归到奇技淫巧、玩物丧志之类,只准领导玩。。。),也不重视服务业,普遍不认为商业能创造价值(商人的地位极低,跟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这种词脱不了干系,明朝的商人连穿绸缎的资格都没有,呜呜。。。),如果要古代哪个朝廷出一个政策来支持实体经济,肯定只有农业才算。
造成的结果是什么?重农抑商,商人排在士农工商的最后一位,政府甚至无数次想取缔商业,统统自己来办,所有的政策都指向发展农业,关注点除了吃,还是吃,尽量不要饿死人。经济规模虽然很大,若干年号称世界第一,但绝大部分都被自己吃掉了。。。吃掉了。。。
这其实也是符合一定逻辑的,不能说古代政府就都是脑子进水,瞎指挥。因为当时人类的最大需求就是吃,吃饱了大家都相安无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从整体规模来看,其他的需求可以往后放,确实应该抓主要矛盾,就是好好种地。
那么现代呢?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么?
当然早就不是了,现代人的消费范围要远大于古代,完全不一样。我吃一斤就饱了,再有钱也还是吃一斤,不可能吃十斤,我需要做点别的啥了。从吃饱开始,需求开始多样化,吃的需求早就被其他需求超过,还要穿、住、行,派生出大量的相关工业品需求。
时代继续往前发展,感谢改革开放感谢CCTV,我的这些吃穿住行需求竟然又差不多都实现了。(为啥要说差不多?看看深圳的房价吧!)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一方面我们对质量的要求提高了(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不再单纯追求数量),同时又逐渐有了大量的其他需求,还要旅游,要教育,要医疗,要娱乐,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信息产品,包括新闻、通讯、游戏,等等,有了一定的财产之后,还要买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以满足投资需求,这些都需要服务业来满足。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中介机构,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咨询师、银行、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等。
现代文明史,就是工业的比重逐渐超过农业,服务业的比重又逐渐超过工业的过程。现在包括中美日等经济体在内,服务业都是占GDP比例最高的产业。2015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比农业工业加起来还多,是历史性的转变。
那么,在服务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产业的现在,在服务需求成为最大需求的现在,在服务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现在,还能武断的说服务业不是实体经济么?还能说只有种粮食是实业,造机器是实业,交通运输就不算实业?电信业不是实体经济?文化娱乐不是实体经济?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为王,赶英超美,大干快上的年代么?
又有人会说了,好吧,我承认服务业都算“虚”是不对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嘛,那些业务与实物相关的,比如商业流通、物流快递、餐饮,可以算实体经济,其他虚头八脑的不算(金融和资本市场又躺枪了。。。)。
这种说法笔者也不敢苟同。
实物产品是产品,虚拟产品也是产品,也是满足了现代人类的真实需求,凭什么比看得见摸得着的食物、衣服、住房低一等呢?我们消费的可以是一顿美餐,还可以是一部电影,或者是网络世界的一朵虚拟鲜花,哪个视频网站的会员,等等。对于企业而言,还有律师的一个小时,会计师的服务,券商的辅导等等。经济是否实体,跟产品是否实体,究竟存在于现实世界,还是存在于虚拟世界,应该没有关系。
可能还是会有人提出,你这花言巧语、强词夺理,但说破天,买卖股票、投资企业,肯定不能算实体经济,因为这没有满足人类真实需求,怎么也不是有实际产出的经营活动吧?
这个观点也还值得商榷。买卖股票、投资企业其实仍然不能随意下结论,抛开企业获得资金之后发展更好的间接作用不谈,我们还要更深入的分析投资业务的经济实质,关键是看其中是否创造出了一种原本不存在的产品,并且进行了价值的交换。
你自己呆在家里,敲敲键盘买卖股票,那属于自娱自乐,当然不能算实业。但是,如果成立了管理机构,发行了基金,募集资金之后来买卖股票,来投资企业,就不一样了。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产品--“基金”,被创造出来,发生了转化,附加了价值,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就好比,你天天在家给自己打扫卫生,就算把地板擦得能照镜子,也不能计入GDP。但如果你来我家打扫卫生,干的不错,又叫上几个老乡来给我邻居打扫卫生,老乡越叫越多,我住的开心,你也赚了钱,老乡们有活干也很开心,最近居然还开发了个家政O2O的App。。。这难道不算实体经济?打死你我都不信!
如果你非要说打扫卫生比管理基金更“实”,住干净房子的需求比赚取收益的需求更“实”,上门服务这种产品比基金这种产品更“实”,那我确实是没办法。投资需求在你看来不是人类真实需求,我就知道你是这样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返璞归真的银!
脑洞再开一下,我们的老祖宗估计不认为打扫卫生是真实需求,最早是因为原始人没有可以打扫的房间,看看冰河世纪那把人给冻的。。。后来终于找了个洞住,啃个骨头扔在地上,若干年后还成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呢。那打扫卫生从啥时候开始成为真实需求的呢?这个还真要好好考证一番。。。对了,减肥是啥时候成为你的真实需求的?(唉,打人别打脸哈!)
废话少说,下个结论吧,
只要是真实有效的创造产品、转化流通、实现价值的经济,应该都是实体经济,其范围是与时俱进的,没有固定标准。如果脱离了时代特性来加以限定,其实是跟古代政府只把农业当实业一样的问题,而那个年代我们已经永远回不去了。
有人会问,你这个实体经济的范围也太大了,照你这个说法,那还有啥不是实体经济的?
笔者认为,重点还是在于“真实有效”。如果不是带来真实有效的价值,满足了真实有效的需求,就不是实体经济。比如,最近跑路的虚假P2P,骗人的传销,等等。那么微信刷票呢?淘宝删恶评呢?贴吧水军呢?笔者假装也没看见这个问题。。。
再进一步的,是不是实体经济就都要支持呢?笔者认为也未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严重过剩的产业,粗制滥造的产业,生产假冒伪劣的产业,破坏环境的产业,违法违规的灰色产业、黑色产业,再实到梆梆硬,也不应该支持。
在互联网时代,仍然用旧的眼光看“实”和“虚”来判断好坏,就 out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