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投资系列——新药研发行业模式
发布时间:2018-07-27   信息来源:东方富海

过去的两周,医药行业在舆论中动荡不堪。

 

“药神”讨论宪法保护的个人健康权与医药行业发展落后之间的矛盾还没有结论,就立刻被“疫苗本”的恐吓所掩盖。

 

专业的声音没有通道,当事者静默,时至今日,大众在部分不良舆论中陷入了人事的各种套路,而忘记问题疫苗究竟发生了什么?个中是非曲直,难免又是草草了事。

 

倘若有另外一种故事走向,该企业发生问题疫苗的同时,被报道正在花大力气在研究HIV疫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道路艰辛,依然奋勇向前。舆论又会如何被引导呢?

 

好学生睡觉,也要上课。

差学生上课,竟然睡觉。

 

中国大多数药企,因为仿制药品种刚迎来一致性评价生死大考,生产领域还在忙于应付GMP飞行检查,流通还在消化两票制,很多政策条款,出于欧美而高于欧美,要跟上这样超前的理念,对于大多数国企转型、草根出身的企业来说不掉队已属难得。于是,差生班里,好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是上课睡觉打盹。

时间总是不等人,也不等企业。

国内企业为做仿制药焦头烂额,却又迎来当面痛击,全球的创新药时代在中国已然上演。

 

新药研发行业的游戏规则是:

1)部分人购买高额的商业医保,商业医保需要为患者购买更多更贵的创新药进行治疗;

2)大的医药商业公司每家都有数头现金奶牛——创新药,更加渴望新的奶牛的加入;

3)一二级市场打通,创新药企退出渠道顺畅,一二级市场机会吸引力大,各路资本汇聚,并购标的简单;

4)创新药公司遍地开花,各种疑难杂症迎来各路打法,凭借产品全球化数据无视贸易壁垒;

5)服务创新公司的科研院所与创新药公司联系密切,back to academics思潮,科研-药物研发-药物开发-市场-保险-患者,产业链已经形成独立运作、紧密协作的特点。

 

这个游戏规则中,中国1、2还没有,3正在香港启动,4已经开始世界同步,5已经是资源最丰富。

 

这个游戏规则中,几乎没有仿制药。并不是说,仿制药简单或者没有价值,而是这只是创新药的游戏规则,仿制药是另外一套体系和玩法,后续其他篇继续聊。

 

接上篇《新药投资系列——新药研发成本是多少?》,本篇谈新药研发公司的行业模式。

 

目前在国内,医药企业95%以上(经验值,非准确计算,可表示为一种情绪)的品种为仿制药,上市的创新药以me-worse、me-too、me-better?(带有?的me-better是指并没有充分数据来证明只是宣传口径)为主,真正的me-better、First-in-class少之又少。而新药,是全世界的新药,不只是中国新药,这就要求这些新药是要去和全球的同类产品同台PK,这样在中国新药一二级市场打通的时候,这些企业的股价也可以横向与全球其他同类产品企业互相参考对比。

 

医药产品作为特殊的商品,行业规范管制结构复杂但却是规则全球通用,中国在去年也终于加入了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其实还缺了兽用药,这个又是一个故事,择文续谈),并在不远的将来加入PIC/S(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全球化首先是游戏规则的全球化,大家都是跳不出这个游戏圈子的玩家,同理打破一个规则容易,构建一个规则难。

 

 

全球化游戏规则下,新药研发公司的行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1)项目启动

单个上市药品的研发成本=单个产品的平均投入/成功率。

其中,药物开发又以临床预算最高,所以以临床阶段来分析成本:

单个产品临床投入在1亿美元左右,进入临床后成功率(概念值,引用已读某文献)小分子在8%,大分子16%,那么市场上推出一个新药的临床成本就高达6.25-12.5亿美元(某些特殊产品临床方案复杂,如临床入组病例多、临床用药金额大,也导致了成本高于12.5亿美元)。

 

这还是并没有包括药物临床前研究的花费与成功率。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品种的估值在临床阶段就有很高的价格,且每一期临床结束之后,产品价值陡增。为了这陡增的价值,资本自然趋之若鹜。

 

2)项目CV封装

风险与收益相关。

医药行业的高风险高收益,可以分割为不同的阶段。preIND(研究用新药-前)、IND、临床I期、临床II期、临床III期、NDA/BLA新药上市申请、生产、销售、医保谈判等等;

这些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标准化与非标。

承担标准化的内容,行业CV值(Coefficientof Variance,变异系数)很低,这类公司承担标准化的输入输出,标准化也成就了很多大的CRO(合同外包)服务供应方以及大的需求方。

创新企业大多承担的是非标内容,CV值很大。

 

一个创新药企业没有办法承担串联式的CV值很大的多个步骤、或者并联很多个CV值很大的项目,类似化工产业界经常应用的一个例子,大于8步的合成反应市场价值不大(现在也并不绝对),通俗点说,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单次80%的通过率需要8次完成,那么最后的成功概率就只有16.78%,同时产生了73.22%的投料损耗。

所以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承担过多CV包含在体系内。

新药研发公司因为产业发展的规则(前面说的5个游戏规则),已经摒除了外界干扰的很多变量,才能以单独创业企业的形式尽可能的减少具有数值很大的CV步骤,也因此成为投资行业规模最庞大分散度最高的投资方向(全球最大的投资方向,见上篇)。

另外,新药研发极少有产业链垄断(底层技术出现频率<专利保护时间),但是产品有垄断(通过知识产权),也就导致了大量新药研发公司用着超过使用20年的技术方案来做新的产品。

 

那么,一个新药研发公司怎么获得市场价值呢?

 

产品,是王道。

 

药物的过程是个金字塔的模型。

研发候选者从多到少,单个候选者研发成本由少到多。

 

对于研发过程,需要早期评价体系最大程度的对后来临床有指导意义;

 

对于研发投入,从临床开始,开弓没有回头箭,所有的投入都是基于这个确定的结构。

 

所以核心还是能进入临床的项目,公司的价值一般是围绕这个项目展开。

 

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出现商业价值区别的地方——项目来源。

1)大药企主导研究开发

罗氏自从2009年收购生物大分子药物No1基因泰克后,已经变成生物大分子药物老大。在2017年达到了115亿美元,连续两年超过了100亿美元;第二名的默沙东(美国默克)也是凭借2009年收购先灵葆雅将目前癌症领域最热的抗体keytruda/anti-PD-1收入囊中(虽然当年keytruda在先灵葆雅pipleline里面只是一个收购不到2年的低优先级甚至差点雪藏淘汰的品种),也接近百亿,是99.82亿美元,诺华以89.7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排名第三。

 

药企研发管线pipeline的布局决定了未来十年是否有药品可销售,外企研发投入10强中,连第十位阿斯利康也已经超过了国内药企的整体研发投入(国内所有A股上市药企合并后的研发投入4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

 

这是创新药大药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足够有钱,足够勤奋,足够开放。

 

新药高价,作为整个商业体系的基石,也是大药企乃至于整个新药研发行业最敏感的地方。

 

2)Licensein引进/授权out的开发策略

正如前文强调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能力无限制的容纳非标项目大量平行投入,于是就有了企业内部项目的优先级差异,大的企业更是这样,比如默克为了目前全球最火的抗癌药物keytruda开展了322个实验(截止2017.8月ClinicalTrail.gov 网站有登记),超越竞争对手BMS百时美施贵宝Opdivo的254个(同期),这些不同临床试验适应症方案也对应着其未来市场,在相关领域有更充分的数据支撑,也就有更多的医生会去推荐使用。

License in/out已经是大药企和创新药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途径,小企业手握新药,和大企业谈判掌握了足够的主动权,在license out的时候能拿到更多的现金,启动后续更多的项目;大企业则通过引进临床后期的产品,缩短新药开发周期,从而更快地调整pipeline以及相关的医学临床上市场资源。

 

大药企都如此专注的只能个别重视,对于小的企业来说,项目选择投入就更加重要。

 

国内创新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一般只能Licensein一些国外早期项目的中国权益,阶段偏早、权益分割也造成了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变数更多,以及企业引进的同时对于项目的进展控制力低,分属不同公司的同一产品权益合作开发也是新增的变量之一。

  

3)其他创新模式

新药研发还有聚焦于资金问题的,比如以VIC模式来进行的企业,利用搭建一个相对专业的开发平台,不断吸引新的资金、新的项目,通过自身将两种变量交叠,达到自身平台价值最大化,国内外靠着这个方法取得一定成绩的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以大药企的思路开始进行pipeline的迭代,将最开始的项目优先级滞后,引入更有市场价值的项目。

 

VIC模式在国内尤其流行,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比如国内新药研发一二级市场迟迟没有对接,国内创新产品估值较高、pipeline存在迭代空间等等多种因素。但是,留给类似的企业的机会窗口也正在缩小,中国新药研发企业已经早于仿制药企业开始和全球对接,产品引进/卖出、开发能力也成为了创新药企业比拼的主要实力。封装VC风险投资行业的CV值进入一个新药研发公司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借用朋友圈某大咖一段话:“我们在这商业社会玩的是杠杆,其实我们面临着只有三种杠杆,一个是人力杠杆,一个是金融杠杆,还有一个是科技杠杆。人力杠杆是最原始的,我要造一样东西我招一个人,再多,招两个人,对吧?每人只有24小时地干,累死累活也就这样。这是最原始的杠杆。金融杠杆好一些,你能够可能最大放到100倍,也不能够放到10000倍的,是有限制的,但科技杠杆可以是无限地放大的。你想你造一个APP出来,它可以让100个人用,它也可以让全地球的人用,也可以让全银河系的人用。”

 

这也使得新科技在未来占据更多的GDP比例,从而吸引人类的工作的性质也向更高GDP比例的行业迁移。

 

药的通用性可能出不了地球,但凡是个人,即便有差异,新药的科技杠杆在进化的路上已经有了绝对的物质基础。

 

未来,科技杠杆必定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杠杆,成为“加速文明”的主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