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顾这波澜壮阔的2019,科创板算是一个明星主角。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改革的先锋,科创板从尚未面世时起就受到万众期待,天使光环护体,给国内科技型创业企业上市融资带来了一片光明的预期,特别是那些正在广积粮、深挖渠、投入建设、尚未盈利的独角兽企业们。
年底盘点,来看看亏损企业在科创板的实战情况吧~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政策红利
2019年1月30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备受瞩目的科创板正式落地。
面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科创板,市场很快发现,新的上市标准放松了对企业盈利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决心。
监管层按市值出台了五套差异化的上市标准,仅有标准一对净利润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关注。其他标准都放松了对盈利的要求,分别在营收规模、研发投入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上对申报企业提出了要求。更甚者标准五,对特殊行业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简直是开了绿色通道,除了市值要求,基本没有财务指标要求。如此看来,权益市场着实春天将近~
“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市场反应
科创板一出,市场热度骤起,一时风光无两。各路券商开始翻箱底,拿出储备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们对已申报科创板的企业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看看科创板的审核是否真如其五套上市标准体现出的对盈利的放松要求。截止2019年12月27日,科创板申报企业达到193家,其中69家已经完成发行上市、5家中止审核、22家终止审核、100家还处在排队、审核、报会的流程当中。
第一个维度是最近一期报告期亏损。193家申报企业中有13家企业2018年度存在亏损,且该13家企业均未实现发行上市。
第二个维度是累计亏损。193家申报企业中有24家企业2018年累计未分配利润为负。这24家企业中,被终止审核的有3家,尚在进程中的18家,成功上市的3家。
三家欢喜三家愁。再进一步分析,这些闯关成功或遗憾终止的企业,虽然都存在累计亏损,但在最近三年净利润的增长上差异较大。由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创板实务中对于盈利标准的把控尺度。
三家成功发行的企业净利润均呈现增长态势。报告期内,企业虽然累计未分配利润为负,但持续盈利能力较强。
主动撤离、终止审核的三家企业,或净利润波动较大、或始终无法实现盈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舰芯片,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公司营收增长态势良好,分别是18.78亿元、33.6亿元及36.9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营收相匹配,分别为12.67亿元、29.13亿元及32.06亿元。但是上交所特别关注其持续盈利能力,在首轮、第二轮、第三轮问询中不厌其烦的要求申报会计师与保荐机构就“发行人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核查。经多轮问询,各方终究无法达成共识,和舰芯片最终撤回上市申请。
综上数据,在目前的科创板上市实践中,虽然上市标准放松了对企业盈利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审核实践中会放松对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关注。带着光环出生的科创板,是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的产物,对标国际,想要给中国权益市场一针强心剂,给科创兴国带来曙光。审核实践表明,科创板不容掺沙,尚未盈利的科创企业们,想要邂逅科创板,不能一味寄望于市场一时热情,还需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持续价值创造、盈利实现的能力。毕竟,前有新三板的搁浅,行稳致远则对科创板来说弥足珍贵。